中共湖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湖北省监察委员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廉政要闻 >> 正文

宜昌:聚焦“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 严查快处扎紧集体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5-07-05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前,湖北省宜昌市城区首宗涉农大宗资产竞价会现场,在伍家岗区伍家乡纪委的全程监督下,属于集体资产的四层房屋经过两轮竞价,最终以每年248.99万元成交,盘活了村集体的“沉睡资产”。

伍家乡是宜昌市主城区唯一的乡镇,所辖14个城中村集体资金密集、资产规模庞大,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产权交易、资产运营等领域的多重廉洁风险。伍家岗区纪委监委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作为整治重点,以推动提升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水平为抓手,强化监督保障,系统施治施策,督促完善资产交易、集体决策、村务公开等制度机制,推动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

宜昌市纪委监委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方面突出问题整治,清廉村居建设与集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农村集体的“钱袋子”越扎越紧,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管理好农村集体的‘钱袋子’,底数清是前提。”宜昌市纪委监委第二监督检查室主任段志鹏介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面广、项目繁多、工作量大,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台账管理不完善,不少乡村不同程度存在集体资产底数不清、权属不明、账实不符等问题。

为确保账目清、底数明,宜昌市纪委监委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为抓手,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精干力量组建工作组,全方位梳理全市乡村振兴资金项目清单,精准掌握整治任务底数。对照整治任务重点,通过“村级自查、乡镇全面查、县级重点查、市级提级查”的方式,工作组全面查摆突出问题、摸清家底。

同时,宜昌市纪委监委推动相关部门用好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将资产、资源、经济合同录入平台,点击地区地图即可对相关地区“三资”底数进行实时预览、动态预警,实现“以图管地管资产”。目前,已对全市1389个村级组织完成全面清查,清核资源917万亩、集体资产227亿元。

摸清底数后,宜昌市纪委监委深入排查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案件查办情况,对资产管理、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准覆盖广、监管难、问题多、群众关注度高的“小切口”,共排查问题3086个。

日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清水湾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某某违纪违法案开庭审理,该县纪委监委组织案发乡(镇)村(社区)干部旁听庭审。此前,群众反映清水湾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不透明,许某某存在贪污侵占村集体资金等问题。

五峰县纪委监委收到问题线索后,随即展开调查,发现许某某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村集体资金、私分合作社财产,以虚报等手段套取项目资金,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最终,许某某受到开除党籍处分。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查。宜昌市纪委监委把办案作为最直接最有力的整治措施,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推动县乡两级纪委领导班子包案44件,查处案件29个。截至目前,全市“三资”领域已立案539人,党纪政务处分149人,追缴资金1356万元。

“我们在严惩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风腐问题的同时,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常治长效贯通起来,一体推进监督、办案、整改、治理。”宜昌市纪委常委、监委委员李军介绍。

据悉,该市纪检监察机关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健全管权、管人、管事的常态长效机制,从市级层面制定“1+6+20”制度,即1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6个品类的交易规则、20个常用村级经济合同模板,从制度上规范村级资源资产交易管理。同时,在点军区试点创建“清廉乡村数智监督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核验比对农户信息,智能识别虚假申报、虚假冒领、贪污挪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