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案人员一筹莫展之时,分析人员另辟蹊径提出了调取其他方向数据的新思路,建模比对精准发现案件关键线索……”2023年12月13日,在省纪委监委首届数字化办案精品案例评选活动中,宜昌市纪委监委报送的数字化办案精品案例《“赌徒”现形记》通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
《“赌徒”现形记》中引用的案例,是一起“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的典型案例,也是该市纪检监察机关推动监督检查信息化、审查调查智慧化的生动实践。2023年以来,宜昌市纪委监委坚持需求导向、应用至上,以大数据、信息化促进监督办案质效提升,赋能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用并重,筑牢信息数字基础
走进位于宜昌市监察委员会执法办案基地的550平方米电子数据调查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分区明确的数据功能区、排列整齐的数据分析专用装备、以及正在紧张有序忙碌的专业技术人员。
谈起信息化建设的新变化,该市纪委监委信息技术保障室负责人程东深有感触。在此之前,电子数据调查实验室不到90平方米,设备装置功能单一,影响办案效率。
自身硬件不够“硬”,就需要求助于外面的技术。以往,办案人员在银行开展日常调查取证时,总会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除此之外,去银行调查取证还一定程度存在泄密风险,让办案人员处于被动状态。
“硬件窘迫问题突出,人员能力参差问题也亟待解决。”程东坦言,近年来系统内新进人员较多,很多人尤其是基层干部不具备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能力,也一定程度影响办案进度。
2023年来,宜昌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多次专题调研信息化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网络为基础、应用为支撑、数据为核心”理念,扎实抓好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建设工作。2023年6月,550平方米的市纪委监委电子数据调查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设置有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普通研判、核心研判及电子数据调查等13个功能区域,配备完备的专用装备,集成应用人脸识别、体态特征识别、空间定位、微表情分析、生命体征监测等先进技术,并自主开发金融数据交换子平台,信息化工作底盘逐渐筑牢。
图为该市纪委监委办案人员在电子数据调查实验室开展数据查询工作
同时,市纪委监委还围绕大数据应用、信息化实操常态化开展“电子数据调查讲坛”专题培训,不定期深入基层点对点指导、面对面教学。2023年以来,共开展专题培训10期1140人,制作电子数据调查工作指引15个,有效提升纪检监察干部运用电子数据开展调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数据驱动,提升精准监督效能
“2023年以来,通过自建和共建方式,已先后在5个领域建立97个子数据分析模型。”
这是建模比对在专项整治中被积极运用的成绩单。据市纪委监委第四监督检查室相关负责人王炜介绍,数据模型已连续两年为专项整治赋能增效。
据悉,在2022年开展中小学食堂专项整治时,市纪委监委首次探索使用“数据模型”,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利用“中小学食堂数据模型”集成平台从海量数据中靶向锁定,共发现疑点数据5.4万条,查实问题5030个,为纠治突出问题打下基础。专项整治期间,针对发现的问题,共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7人,采用第一种形态追责问责112人,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13份,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97项。
在开展2023年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中,牵头负责人王炜首先想到的还是搭建数据模型进行数据比对。有了“翻新”的电子数据调查实验室和多功能数据分析系统,信息比对更为流畅快捷。
专项治理中,市纪委监委依托海量数据优势,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宜昌市工程建设领域全流程项目数据采集表,涵盖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到竣工决算等各环节共72项内容,涉及工程项目信息、关键人员信息等多种信息类别,为信息比对奠定全流程数据基础。
同时,按照关键指标雷同性、项目交易异常行为、中标人与招标人亲密关系、专家评审倾向性四个维度,技术人员共建立39个数据分析模型,并从中精准筛查发现10条问题线索,移交相关职能部门后全部查实并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2023年以来,宜昌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坚持数据驱动理念,在粮食购销、学校食堂、工程建设等专项整治中运用大数据监督,如在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智慧城建”系统开展“体检”时,发现施工企业利用虚假照片打卡来规避系统监管的现象,系统存在“应扣未扣诚信分、应降未降信用等级”等18个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
图为办案人员运用大数据平台查询公职人员是否存在违规挂证问题
“我们将持续构建大数据监督平台,以数据驱动提升主动监督、精准监督效能。”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贯通融合,精准辅助审查调查
当办案人员将黄某妻子的住院记录和银行卡的交易凭证摆在黄某面前时,黄某忍不住目瞪口呆,最终对持有并使用他人银行卡作为“食堂资金池”的事供认不讳。
黄某是枝江市某小学原校长,因虚列食堂开支套取资金被枝江市纪委监委调查。得益于扎实、高效的信息化初核,黄某留置后不到一个月,就交代了套取食堂生活费300余万元,其中个人贪污80余万元的严重违纪违法犯罪事实。
原来,在梳理涉案人员银行账户交易流水时,办案人员一改以前“多跑路”的传统调查方式, 通过金融平台迅速收集到相关数据。梳理信息查询平台数据后办案人员发现,该小学每学期“小金库”都有一笔结余资金流向一个“肖某”的银行账户。
随后,办案人员对“肖某”的身份背景和社会交往情况开展调查,再次通过金融信息查询平台,并结合专用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比对分析、深度研判,很快,办案人员发现一条以前从未发现的医院消费记录,消费人正是黄某妻子。
通过后续比对,办案人员证实,所谓“肖某”的银行卡实际为黄某持有并使用。扎实的信息化初核工作,为办案人员争取了时间,也成为了攻克黄某贪腐案的关键。
让数据跑路、给办案提速。近年来,宜昌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坚持开展信息化初核,通过运用信息查询、电子数据调查、数据治理分析、“智慧留置”等手段精准辅助审查调查,并将信息化延伸运用至线索处置、档案管理、审查调查、物证提取、现场勘验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监督办案效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好用活大数据监督手段,并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叠加效应,以信息化赋能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宜昌市纪委监委)